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最后的客人 (第2/2页)
车,可是骑在路上,我又感到不满;这不因为回忆,我不回忆,因为我的那一部分已被治愈了。我感到需要。需要什么?我需要合适的景色。 我不断为自己提供答案,可是这答案又显得太过空虚,我想,或许我应该跟母亲打个电话。母亲,纽约的雨是怎样的?电话对面,她起皱的脸上有一张呈尖锐菱形的嘴唇。菱形的还有村庄里孩子们的风筝。他们在炽热的白天用羊粪涂抹我的房子,但他们不会是雨天的旅人。…… 想到这里,我的视线游荡到小河的边上。 不,我跟他的相遇并不是命运的,并不是某一刻的惊鸿一瞥,而是寻找、寻找、与偶然的发现。 这也是为什么他没能成为我的缪思。就是在那种思绪不定的情况下,我又漫无目的地骑了好些时候,视线一直定在河边(这就是原因)。云太高太远……天空是乏味的蓝……小河也永远是可预测的,无非总是冷冷地汩汩流动,它也不会是雨天的旅人…… 然后,我才看到了他。 出于上帝偶然的仁慈,阳光很好,是那种脾气不定的夏日的烈阳,但由于时候还早,显露出具有欺骗性的温和面貌。 他就在那里,在草坡的下面,亮晶晶的石头滩上,他侧躺在早晨的明光中,旁边是粼粼的河水,闪烁的水花迸碎在他的身边。 为什么德国人会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天气,在这里呢? 但这个时候我还未发现他是一个德国人。我只知道,在世界的最深处有什么平衡被打破了。 我停下了车,单脚撑地,一时间目眩神迷地看着这画面。 他脏兮兮的,浑身是泥,裹在暗绿色的衣服里,姿势不雅,形貌不整,他侵犯了大自然永恒如一日的运行。可是他又像已经在这里待了一百年了!他湿嗒嗒地躺在石头滩上,就那样理所当然地,无愧地存在着……紧闭着眼,头发贴在额上,胸口均匀地起伏,像青苔延伸出的一部分。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这画面就是我今日出门时所期待的“景色”。 我下了自行车,把它靠在树上,然后走下草坡,踏上石头滩,滑溜溜的。不远处传来鸟类的啼鸣。 德国人浑身软绵绵的——这时我已认出了他的军服——我从他身上摸出一把手枪来。我不知道怎么用,但这最好由我收起来。我把枪随手丢到自行车篮里。 然后,我把软绵绵的德国人抬起来,放在座位上,我自己坐在自行车上管上,让他细瘦的手臂搭着我的肩膀。 我骑得不快,这附近没有人,所以也没有人看到我的座位上坐了个昏迷的德国士兵,靠在我的背上。 要是给人看见了会怎么样呢?我想也不会如何。别人会说,看看,瞧瞧,那个痨病鬼,那个可怜的白痴,那个画家,他成了个通敌份子,把一个德国人带回家去;那可怜的家伙,他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傻子,他都不知道那是个纳粹。 当然,并不是说我确实介意这些;我应该感到被侮辱,这我清楚,但这感觉也已离我而去了,因为我的那一部分已被治愈了。 就这样,我驶离了这处河岸,驶离了我捡到这个德国人的地方。他成了我最后的客人。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命不久矣了。1944年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