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翰林书法 (第3/3页)
趣,雅俗共赏,广受追捧。世人将其形体长方,端庄秀丽的正行书称之为垿体。” 他说了一会儿,可能觉得口渴,就停下话头,端起茶杯喝茶。 董明趁他休息喝水的空,开口询问:“杨老,王垿的名头,我们也听说过,本地的收藏家,给我们推荐过王垿的书法。但是,我觉得他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是不是低了一些?” 杨老摇头:“不能这么说。王垿的名气,在清朝那会儿就已经很大了。 “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这是清末流行京城的新谚。垿,就是书法家王垿。 他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后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法部右侍郎等,1912年至滨海定居。他晚年隐居滨海,离开了国家中心,名气慢慢被掩盖了。但随着时间迁移,还是会被人们发现他的价值。” 王问说道:“杨老说的对,王垿的书法在当时很受追捧。老北平的绸缎庄瑞蚨祥,津门的谦祥益等牌匾皆出其笔端。 与那些逊清的贵族遗老不同的是,王垿晚年从不过问政事,寄情于山水与书法之间,他鬻书自济,其价甚低,不论求者是巨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见钱即写,有求必应。所以,作品存世量比较大。相对容易找到真品。我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几十元就能买到王垿的对联。” 杨老说道:“随着国家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王垿的作品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董明说道:“看来,本地名人的作品也得注意收集。” 常被说到:“我很早就注意本地名人的作品。刚才杨老说了王垿的作品,我也就献丑一次。我收藏了刘廷琛一幅作品。听说他是和王垿齐名的人物。刘廷琛的后人,一直在滨海生活,这幅书法是从他们那里买来的。” 几位鉴定师也被引起了兴趣。 “常先生,今天把作品带来了?” 常涌说道:“我也看不出真假,辨不出好坏,想借着今天的机会,让大伙儿帮我分辨真假。” 他对常贝,使了个眼色。 常贝起身,从带来的箱子中拿出了一个横批的卷轴。 他把卷轴在桌面上打开。众人都围拢过去观看。 沈瑜也站起来看了一眼,从虚拟地图上确认,作品是真的。 再看结尾落款的地方,像是刘廷琛和朋友人聚会时,所留的诗文作品。 众人看过之后,再次落座。 杨老赞叹:“这幅作品应该是真品。刘廷琛是位很有意思的人。 光绪二十年中进士,在清朝做过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等。 清朝灭亡后,他忠于逊清,不事民国。袁世凯欲称帝,派人游说,其坚拒不出。张勋复辟,他又积极奔走联络,并出任内阁议政大臣。复辟失败,始有悔意,深居简出,潜心书法、读书和著述。 他书法造诣颇深,且在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独到见解。其以草书著称,与其父刘云樵并称两代草书。这张作品就是能代表他书法造诣的草书作品。” 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可惜呀!听说在滨海居住的遗老中,有三翰林的美誉。今天看了王垿的书法,刘廷琛的书法,但是,没能看到吴郁生的书法,有些可惜呀。” 刘老板说道:“杨老不用惋惜,您在滨海多留些日子,总能找到吴郁生的作品。” 杨老说道:“这种事情要随缘,不能强求。” 于老师说:“看过了书法,咱们也看看陈老师的收获?” 他转头对陈老师说:“老陈,把你的收获拿出来,给大伙鉴赏鉴赏吧?”齐东野老的重生之收藏大玩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