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大记者平安 (第1/4页)
月朗星稀,一个杀人的好夜晚。 凌晨1点,郊区一处大型桥梁建筑工地上,一辆黑色的面包车关闭着车灯,犹如一头夜间捕兽的黑豹,悄悄驶了进来。 距离工地不远处的小树林中,一个穿着黑色雨衣,戴着口罩的女人,偷偷摸摸的往前爬行几步,看到这辆面包车驶进工地后,举起手机,在月光夏,开始录像。此时,一阵清风吹过,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也吹乱了她及腰的长发。然而,正在录像的她,仿佛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这阵风,因为通过手机,她正录下恐怖的一幕—— 只见那辆面包车停下后,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迷彩服的男人,他带着口罩,看不清眉眼。下车后,他先戴上了一副手套,仔细查看了下周围,然后打开车后备箱门,把一个人拖了下来! 如果有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惊讶的喊出声!因为被拖下车的这个人,竟然没有头颅! 又一阵清风吹过,空气中竟然有些少许的血腥气,树叶依旧沙沙作响,树林里的女人,不知道是因为惊吓,还是因为伤感,一只手继续举着手机拍摄,另一只手则捂住了带着口罩的嘴,随着身体的一阵颤抖,她似乎终于忍受不住,慢慢蹲了下去,又慢慢坐在了地下,一行冰冷的泪水,从她戴着的墨镜下,悄然落下。 山河省省会河川市,一座有着10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相对沿海城市的发达经济,这里曾经靠着丰富的资源,长期领衔国内经济发展第一的“宝座”。近些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山河省转型发展,对资源经济进行了“卡脖子”式的结构调整,转而在高新技术研发、特色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服务等方面下足了文章。然而,固然政府有“烈士断腕”的豪迈,也架不住传统行业被改革带来的“阵痛”,资源企业接连转型,传统靠着资源型企业发展的行业更是苦不堪言,比如,餐饮业,比如,报社...... 河川市只有一家报社,是当地的党报,也是当地的官方主流媒体,全称为河川市新报业发展有限公司。十年前,报社进行体制改革,从机关单位转型为国企,内部职工也从事业编制过度到了现在的聘请合同制度。 说多了,说多了,其实上文的这一大堆东西,都和我们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堆东西却和我们的故事主人公,一个叫做平安的记者有关,这不,他这会就正在领导办公室里挨着批—— “平台十二个科室,除了你们的社会新闻部,几乎都完成了年180万的业务,可你们部呢?全年只完成了80万!还是我给你搭线完成的,你说说看,这怎么办?”一间标有总监字样的大型办公室内,一位穿着老式毛线马甲的人,坐在一张老板椅上,面前的办公桌,是当下最时尚的电子一体化办公桌,但桌子最中间的位置上,却放着一个用毛线套包起来的罐头瓶杯子。毫无疑问,总监,就是这位,名字叫做张改革,55岁,一位把自己一生都交给新闻事业的人。 再看另一个人,他只是安静的站在一旁,个头挺高,足有180厘米,一头中分梳理的有模有样,一双胳膊倒是挺长,如果有人与他初次见面,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个运动员。 此时,他听着张总监的训话,眼睛却不住的打着瞌睡,偶尔用手掏了掏鼻孔,又立刻恢复到挨训的标准状态。 废话不多说了,现在让我们好好介绍一下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平安记者吧。 平安,32岁,处女座,单身,主任编辑(主任记者),研究生学历,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河川市新报业有限公司新闻平台社会新闻部主任,河川市唯一一个社会调查记者。这位问了,啥是社会调查记者?对,对对,就是你现在脑子里想的那样,专门曝光负面新闻的主。 说起这个社会新闻部,在很久很久以前,算是报社最火爆的科室,科室记者最多时超过12个人。为什么会这么火爆呢?在十年前,在融媒体还没有出现之前,报纸作为地方主流媒体,长期占据着传媒第一的位置,而报纸上的新闻内容,最吸引人的无非是一些“负面报道”,也就是所谓的“曝光”。在那个年代,“负面报道”的调查类新闻,是报社的武器,更是报社创收的利器。别误会!倒从来没有违法违规的创收过,只是名气在那,分量在那,读者在那,没有人敢小看,因此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各大行业争先做广告的首选。尤其是资源型企业,更是以百万元的报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