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天无痕_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战起(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战起(三) (第1/2页)

    除了南线魔兵主力有黑炎魔尊这种天魔上三境的存在,天南军郑产、拓跋雄等人也都有天位中三境巅峰的强悍修为,陈海与宁婵儿再擅长潜踪匿形的法门,也不敢轻易进入南线魔兵或天南军控制的中心区域活动。

    更多时候,陈海、宁婵儿只能在双方接触的缓冲地域或者更外围的区域潜行,近距离观察双方的兵马部署。

    首阳山东西绵延五六千里,南北约千余里纵深,整体山形仿佛一艘东西横放的巨舶,突兀的矗立在中州南部的平原之上。

    很奇怪的一点是,首阳山的四周地势平坦,是中州南部最为常见的平原地形,但在降水量丰沛的中州南部,却没有大型湖泊汇聚形成。

    就中州地理志上的描述,上古时首阳山的范围有三四万里绵延,北面的滕王山在上古时间,是跟首阳山连为一体的。

    在上古大战中,首阳山除了核心区域受法阵保护,没有受到摧毁外,四周的山岭都被夷平,甚至地底岩层都被打碎掉,才形成四周一片地势高过外围湖荡区的平原地。

    又由于首阳山四周的地底岩层都是支离破碎的,即便雨水充沛,也难蓄水成湖,雨水都从地下岩层缝隙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暗河泄空,从而成为中州南部极为罕见的干旱地带;即便是夏秋季暴雨时节,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河流形成。

    很可惜,陈海跟姜燮相聚的时间太短,对姜燮前世跟太古魔神黑梵恶战的情形,没有机会了解得太详细。

    荆山会战,前后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也仅仅是三四百里方圆的山岭夷为平地,陈海没有机会踏入传说中、星衡域有史以来还没有人能踏入的梵天境,自然难以想象天位境以上的强者恶战数天数夜或者持续数月鏊战,会是何等恐怖的情形。

    对当时的古人族而言,遇到这种情形,或许觉得天都要塌了吧?

    在拓跋雄率前锋控制石仙峰、曦皇谷一线,四月下旬,天南军主力则陆续从首阳山西北麓借道,绕到首阳山裂天峡的北侧集结。

    荆山会战,北陵军虽然也调动五百多万的兵马,但主要沿三千里绵延的荆山外围进行筑城设防,还没有觉得怎么样。

    天南军主力逾四百万兵马都集结到首阳山的北麓,在裂天峡北侧两百里长的狭窄地域里建营立寨,看着一座座营寨密密麻麻的铺满大地,则有着难以想象的壮观。

    裂天峡实际上也是由一系列长短不一的峡谷,组成横穿首阳山南北的一条大通道,峡谷中端是一座地势较为开阔的盆地。

    魔劫爆发之前,首阳山附近也是人烟繁盛。

    魔劫爆发后,特别是塔山防线崩溃之后,雍京被围,中州绝大部分地区都沦为魔域,首阳山深处这座盆地由于特殊的地形,就成为魔族的一处养魔地,同时也是南线魔兵连接雍京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

    南线二三百万魔兵从洞庭山撤下来,前期就主要盘踞在这座盆地里,待天南军主力转移到首阳山的北麓,堵住裂天谷的北出口,南线魔兵主力也将重心往北转移,在裂天峡北口附近聚集。

    裂天峡的北口仅有三四千步宽,但魔族再蠢,也不可能让天南军将这么狭窄的口子彻底的封堵住,以致两百多万精锐兵马都被憋死在首阳山中。

    事实上,在石仙峰、曦皇谷等西麓的要地相继失陷后,魔族就抢先一步占领裂天峡北口两翼的山岭,将两三百万魔兵魔将,就像黑色的狂潮蓄积一般,分布两侧的山岭上,等候合适的机会往北面的平原区域狂|泄而下,将处于下方的天南军整个都冲毁掉。

    郑产率天南讨魔军欲在首阳山附近跟南线魔兵决战一事,事前虽然有跟越郑王刘汾及烈王秦冉商议,但刘汾、秦冉都不主张如此冒进,也一度以为郑产不可能率天南讨魔军单独行动,一直到天南军极其果断的进入首阳山附近,刘汾、秦冉才认识到郑产建立功勋的决心跟渴望是何等的强烈。

    由于滕王山南部、雁荡西麓都各有一部魔兵固守,而五月初天南军就已经做好跟南线魔兵决战的准备,刘汾、秦冉根本就来不及派出兵马,赶到首阳山附近参与会战。

    这时候,首阳山北麓连日暴雨,令随时会爆发的大会战暂时拖延下来。

    天南军自然更期待魔兵杀出首阳山,在平原地区进行决战。

    这样能令他们这几年来卯足劲大造的六七万辆天机战车彻底发挥威力,而不是进入首阳山,跟魔兵进行一座山头接一座山头的血腥攻夺战。

    青莲集焰炮威力固然强大,但天南军只能依仗其攻克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键要点,还远没有奢侈到都用青莲集焰弹将两三百万精锐魔兵都歼灭在首阳山里。

    五月是首阳山附近地区最正常不过的雨季,暴雨持续了十天才停息,这时候首阳山外围还是没有几条像样的河流形成,这便令陈海觉得奇怪了。

    即便首阳山地底岩层支离破碎,岩层缝隙形成错综复杂的地底暗河体系,利于排水泄洪,但看首阳山附近的地方志记载,像五六月份雨季这么大的雨势,在北麓平原地区,短时期内也会形成一连片的中小湖荡。

    陈海同时也注意到首阳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