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〇〇二回 天界寺帝王询梦兆 毗卢阁宗泐话宝锦 (第4/5页)
那个令他不寒而栗的梦境与宗泐尽述了一番。宗泐听时,眉头若有所思。然而听其述毕,只释然一笑。 朱元璋诚心求解:“方才得见大师,弟子更知那梦绝非无稽幻象,亦非凭空之兆。故而,还请大师指点迷津。” 宗泐静静点头,问道:“尊驾可知那梦中所现之神鸟为何物?” “弟子不知,有生之年从未见过如此双瞳神雀。大师博学古今,想必应有所知?” 宗泐道:“尊驾应知《尚书》所述“后羿射日”之事?” 朱元璋点头相应。 “依尊驾适才描绘之相,此鸟应是当年那九乌之一,因其双目之中皆生双瞳,故称“重明鸟”。” “重明鸟?重明——难不成是预示来日将会出现两个大明?”朱元璋妄揣于此,顿生惶惑,不免自语,“难怪梦中更有逆子攻城……” “唉……此中深意只有天知,尊驾万不可忧心自扰。”宗泐忙作慰解,“此鸟现身,另有他说也未可知。” “还请大师作解。” “话说昔时那金乌身中后羿之箭,幸被我佛收于座下清修佛法,历数万年劫渡半化佛身,常游四海,遍传佛音,佛曰‘妙声鸟’,并赐佛号‘歌逻频伽。’传说其曾寄于尧帝庙堂,护佑社稷。后世贤君舜帝之目亦生双瞳,便为此佛转世之身。” 朱元璋听罢,顿时转忧而喜,急问:“如按大师所言,此鸟现身当是吉兆?” 宗泐笑而未答,而是转问:“尊驾可知,那神鸟所现之山何名?” “名唤‘覆舟山’。” “大唐太宗曾有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斯当为帝王之警也。” 朱元璋道:“弟子定当铭记五内,承告后世子孙。” “然尊驾可曾看清那神鸟口中所衔之物为何?” “似是一块锦襕。” “这便对了。尊驾可知那覆舟山上曾埋葬一圣僧遗物?” 朱元璋听闻,当即目露惊异之色。因为,他曾听闻臣下说及那覆舟山上本有一唐代高僧衣冠冢,逝者法号“玄奘”……想到此处,他忙问道:“难不成那锦襕乃是玄奘法师遗物?” 宗泐再度点头,道:“话说当年高僧玄奘为渡众生之苦,历尽千难万险,只身前往天竺国求取佛法。我佛为表其虔诚之心,特授真经六百六十卷,并另赐佛衣一套,以护他归途平安。殊不知,这佛衣真相实为两物,一者袈裟,披于肩头可正僧者仪容,避除邪秽;二者便是那锦襕,围系腹前,可暖身驱寒,尽除灾疾。然此物如今竟于尊驾梦中现世,并被那重明鸟所衔朝西方而去……此中玄机,贫僧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呀。” 朱元璋再作追问:“至于梦中那护驾的少年与那朱色门楹?……” 宗泐眉头皱起,再三摇头说:“非贫僧不肯明示,只缘贫僧一生修行之功仅止于此——不过,依贫僧之见,他们当是你今世之造化,未来之果报。倘若那十八年寿数之说当真如此,想必当是尊驾该予造化之时了。天机难揣,事在人为,贫僧相信,只要尊驾安守敬畏天地与苍生之心,来日之事,自有天心护佑,大道公裁。” “大师所言极是。”听此一笑,朱元璋渐渐松了一口气,亲手提壶为宗泐斟下一杯茶水,“听闻大师之解,弟子此心倍觉释然。回首平生各中图谋,为国为己常动杀念。如今虽早已过了那不惑之年,却依然迷惑蒙心,诸多所为常想不通功罪对错。” 宗泐端起茶盏,示意朱元璋举杯共饮,但听其娓娓道来一首诗谶: 『由来多是两难全,何将此生对愁眠? 他人饭后等闲事,却扰帝王数千年!』 诗罢,二人互敬,相继将手中茶水一饮而尽。 置盏时,宗泐又道:“过错,过错,错当思过,思而成惑,又添一错。不被过去所累,方能看清真我。” 朱元璋听罢,肩头似卸千斤担,心中如沐三春雨,数年来种种迷心障目之惑顿如九霄沉霾瞬间随风散尽,于是他当即起身朝那宗泐拜了又拜,诚心陈谒:“今日幸得大师开释,真乃佛祖垂怜。为报尊师大德,弟子还朝定传诏谕,于我大明广推佛法,以报佛恩!还请大师任我国师,助我治世,以昭佛法普化万民。” 宗泐仰声长笑,扶着朱元璋连声推却说:“使不得,使不得啊——不过贫僧倒是以为,尊驾若想寻治世之道,儒学当首。” 朱元璋恭言问道:“大师既出佛门,为何举贤之时却另荐他家之术?” 宗泐道:“治国应举才识之人,若论大才之众,儒家为尊;兴邦须以教化育人,若问世教之术,儒学是本。此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