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报应来的很快 (第4/4页)
吗?” 金士英咬着牙,“宁死不降。” 杨羹卿脸色发白,嘴唇都在哆嗦,但他还是说道,“我要和建虏打到最后一刻。” 有决心的军人总是让人欣赏的,菲尔霍夫笑道,“两位不要那么悲观。我们脚下是一座位于岩石岛屿的坚固城堡,弹药、粮食充足。鞑靼人攻不上来的。” “难道我们还有希望?”杨羹卿有些不信,他们处在建虏的重重包围之下。 菲尔霍夫自信地道:“我们还有长江分舰队,事情并不绝望。” 杨羹卿很光棍,知道自己应付不来这种事。“金指挥,我把兵都给你,你来指挥。” 金士英摇摇头,“我不熟悉这种西式城堡。” 菲尔霍夫见两人都把目光看向了自己,摘下军帽,深施一礼,“我很荣幸。” “二位,现在我需要你们出去,对你们的士兵说我们有希望,一定能安全撤走。”菲尔霍夫道。 首先,要激励起外面那些士兵的士气。 金山寺现在有菲尔霍夫的300多人,金士英的200人,杨羹卿的300多人。 原本金士英的士兵要更多,但跟着第一波移民返航了不少人。而杨羹卿原本只有200,杨文骢拿到增援后又给他补了100兵。金山城的守军现在就是这900人,兵力尚可。 城中的加农炮有6门,2门属于金城,4门属于明军。菲尔霍夫先把加农炮都调到南岸。 长江南岸已经超过北岸,成为最危险的方向。金山城居高临下,距南岸近500米,这意味着鞑靼人的轻炮失去大部分作用。至于那些重炮,鞑靼人把他们运过江南再布置炮兵阵地,还要点时间。即便鞑靼人把重炮运了过来,这座城堡防炮能力也很强,鞑靼人必须投入步兵登陆。 …… 守序一路快行,这几天闷热微风,倒是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长江航道弯曲,水流本身速度很快,守序不需要江风乱流来添乱。 五月八日的大雾让梅尔维尔号在采石矶耽搁了一夜,守序找到黄蜚,说起自己后面的还有只船队可能会到采石矶,拜托他到时照顾一二。 九日晨,守序找到早前抵达采石矶的黄斌卿。 “明辅兄能否借我三百兵?” “国主所为何事?” 守序道:“我想去南京下游看一看,你知道我在金山堡有陆军。” 缺乏小船保护,梅尔维尔号进入战场可能会有危险,守序这是找黄斌卿借点小船。 黄斌卿道:“好,我也想看看镇江那边怎么样了。” 采石的明军已确认扬州失守,奴骑临江,和镇江的郑藩水师发生交火。但兄弟们都知道南京的战报是扯淡,具体打成什么样肯定不是战报里写的那样。镇江关系到上游水师的后路,黄斌卿心也是虚的,让自己的人去摸摸情况更踏实一些。 黄斌卿把长子黄世爵叫来,“你带300兵,挑十艘船,跟着国主走。记得听国主指挥。” 注:看了二十多年中外战史,我尽力还原满清渡江战役。关键就在郑鸿逵到底是走海路撤的,还是走运河撤的。我考证了很久,因为这涉及到对建虏渡江之战的理解。大部分材料,在这个问题上都没给于足够的重视,都觉得郑鸿逵应该是从长江走海路撤的。虽然郑鸿逵后来确定去了浙江,但也可以走海路去杭州? 大家都知道中国史书对战争的记载有多简略。即便是报功的奏疏,也经常会时间错乱,以突出将领本身的功劳。 如果郑鸿逵的水师能正常出动,他哪怕打输也会走长江撤。但根据,卷五十八,“鸿逵自镇江班师入浙经溪。”结合其他材料,可以确认郑鸿逵走陆路撤走。由此倒推,建虏渡江时,郑藩水师一定不是正常状态。显示当然大雾弥江,导致的结果应该就是郑藩水师的战斗力发挥不出来。 其他注见本章说。rw人生一场康波的1640四海扬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