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粗人们的反抗 (第1/3页)
第一章粗人们的反抗 北魏冯太后和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太和改制、汉化改革,使北魏的经济和社会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汉化改革一开始,反对势力就非常大,最大的反对势力,是太子元恂。 元恂反对老爸的汉化改革,倒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因为,这位老兄身体太肥,bmi值高达28以上,受不了洛阳的炎热天气。另外,也不愿意穿汉服、学汉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到旧都平城。 迁都洛阳半年后,拓跋宏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洛阳孟津县,现故址是阿斗城,后瓦岗军李密称帝处),趁机发动了叛乱。 这次叛乱虽被孝文帝镇压,但反对汉化的保守势力一直存在。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随着汉化改革的深入,随迁至洛阳的鲜卑人,慢慢感受到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鲜卑贵族逐渐争相以清流自居,竟然又慢慢视未汉化的鲜卑同胞为粗鄙未开化的粗人。 这帮“粗人”哪里居多呢?六镇。 六镇,就是六个边防军区。北魏初年,为了对付北方柔然的威胁,北魏政府在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地段修筑长城,在沿边战略要地设置军事据点,派兵马驻守,形成了六个边防区,称六镇。 六镇分别是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县)、怀朔(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与河北省尚义县交界处土城子)、怀荒(今河北张北县)。 六镇的镇民成分比较复杂,各民族的都有,包括一些内地犯罪被发配过来的(府户)。而镇将都统一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也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 因六镇的战略地位显要,镇兵镇将在北魏初期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大量贵族选择把子弟送到北方六镇去镀金,有了军镇工作履历,就相当于有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历,也就坐上了快速升职器。 然而,这种情况在魏孝文帝拓跋宏上任后,却渐渐发生了变化。 一是,柔然突然不南下抢东西了。487年,柔然内部分裂,建立了高车政权,柔然跟分裂者长期互殴,顾不上南下北魏抢东西。敌人不来了,没仗可打了,北方六镇的重要性自然大大下降。 二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快速汉化,朝中鲜卑贵族多以清流自居,吟诗作赋、喝酒下棋,北部边防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 后来,镇将们逐渐被中央掌权的汉化的鲜卑同胞视为没理想、没道德、没文化、没纪律的四无粗人,相当于扔在乡镇司法所的祁同伟,就是身中三弹评上英雄,也仅是工具,升职困难。 从“国之肺腑”到“四无粗人”,搁谁心里能痛快?不难想象,镇将们的心理落差有多大。 官员弥补心理落差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落马的云南省建设厅副厅长陈某,就是一朵奇葩。 陈从大学毕业到担任副厅长,仅仅用了11年时间,但他在副厅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5年,特别是当他以前的下属现在成了他的领导后,心理彻底失衡了。因其系学者型官员,自视甚高,他并未选择用吃喝嫖赌的方式来弥补心理落差,而是混迹小街小巷的电子游戏厅,通过玩电子游戏来调节心理。后因自认为对数字敏感,又玩炒股,向他帮助过的人索贿,最终落马。 六镇的四无粗人们可没这么清高。他们选择了粗人们独有的弥补心理落差的方式—虐待、盘剥自己的下属镇兵、镇民,从给下属制造痛苦中寻求快感。 如此一来,镇兵、镇民们的日子自然更不好过,生活日趋困苦,地位日趋低贱。 这种情况在魏孝文帝去世后,呈愈演愈烈之势。 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病死,儿子元恪继位,即北魏宣武帝。 元恪的长子、于顺皇后的儿子元昌2岁早夭,他很想再有个儿子,可折腾了好长时间,累的面黄肌瘦,女儿倒是生了一堆,四个。儿子?一个没有。是因为元恪老兄不爱运动导致精子中的y染色体不够多吗? 非也,y染色体再少,架不住老婆多啊,怎么也能碰出个儿子来。元恪没有儿子,是因为一个奇葩的规矩。 “子为储君,母当赐死”。 按照北魏惯例,为防母以子贵干涉朝政,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妃嫔,要被杀掉。面对如此令人悲喜两重天的政策,北魏皇宫内的诸多妃嫔们,宁愿偷偷流产也不生儿子,最理想的状态是,生个小公主,既有后代,也不用死。 妃嫔们用无言的抗生来抵制这个奇葩的规矩,因为,谁都想活下去。 眼看元恪要绝后,这时,一个妃子站了出来,勇敢的放言后宫:此规甚为苛刻,可臣妾不怕,愿为皇家育一嗣续,生死不论。 这名不怕死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