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蓬门突有贵客至(求推荐票、收藏) (第2/2页)
老爹,这份心胸,值得敬佩。 而这个老实听命执礼的王青洪,面似温和,可身上不自然流出的威仪,甚至比王老太爷还重,可见是手握权柄之人。 可对于长辈看似“离谱”的吩咐,他却毫不犹豫地执行;又因晓得逝者对他父亲有恩,露出的感激愧疚半点不作伪。 不管脾气秉性如何,至少“纯孝”这一条王青洪是做到了。 见王青洪如此,王老太爷微微颔首,似有欣慰之意。 王福平、王福安兄弟却被惊的魂不守舍。王家内十二房的大老爷,即便他们兄弟今日初见,却对其大名早就如雷贯耳。 王青洪十三岁过童子试,十七岁中举,十八岁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名列一甲探花。 若非中间因丁忧回乡守制,耽搁数年,说不定已经成为一方大员。饶是如此,成就也令人瞩目,不惑之年,便已经是从三品参政。 在王氏出仕的族人中,他的品级仅次于在京里任刑部侍郎的宗房二老爷。 王家族人每每提及十二房这位大老爷,也多带了各种羡慕崇敬。 就是安陆州外姓百姓,也都晓得王家当年曾出来个少年探花郎,娶的是京中官宦家小姐,在外头做大官,前途不可限量。 这样传说中的人物,在王老爹灵柩前执了稽首之礼,王家兄弟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王老太爷似也看出王福平兄弟的拘谨,不愿喧宾夺主,影响治丧之事,被迎到厅中吃了两口茶,便借口天色不早,带着王青洪告辞出来。 在出大门前,王老太爷不由地又望向在灵前诵经的道痴,而后看了看王青洪,到底没有说什么。 出了王家,王青洪上了王老太爷的马车。 待马车出了王家窑,他终于忍不住问及王老爹与自己渊源。 他倒不是怀疑王老太爷会扯谎,只是有些疑惑,为何父亲生前从来没有提及此事。 父亲生前虽行事稍显刻板,可绝对做不出将恩情抛到脑后之事。 王老太爷道:“你父并不认识王老哥。他是无意受了王老哥大恩,至于其中详情,因还牵扯到旁的,至于能不能告知与你、何时告知与你,还需再等等看。”说到这里,他便耷拉下眼皮,不欲在说话的模样。 王青洪闻言,越发糊涂,可也不好啰嗦,只能按捺住满心好奇,心里想着是不是回去问问自己母亲,看是否能寻得蛛丝马迹。 既受了对方大恩,本当早作回报。先前不知,还算情有可原;如今既已经知晓,总要有恩报恩才是…… 这会儿功夫,马车已经停下。 挑开马车帘,王老太爷望着上山的石板路,转头对王青洪道:“青洪跋涉千里,今日始归,又陪老头子转了一圈,想来也乏,先回城歇息吧,打发人给你大哥说一声,今晚我歇在西山,明日再回。” 王青洪上午才归家,确实带了劳乏,可看看眼前蜿蜒的青板路,到底不放心,道:“山路崎岖,眼见天色将暮,若是大伯有事想要上山,还是侄儿代劳吧?” 王老太爷摆摆手,道:“这几步路,我还走得动。勿要再啰嗦,赶紧回去。你离乡多年,要操心的事情还多。” 他板起脸来,王青洪也只能老实应下,少不得吩咐相随的仆从好看服侍。目送王老太爷上山后,他才转身上了自己马车回城去了…… 王家灵棚里,道痴诵完第七遍《地藏经》时,天色已经黑了大半。 即便晓得山上除了老和尚,还有王福安的儿子在,可道痴还是有些不放心。 他连斋饭也没有用,提着王家的给预备的一盏白灯笼,在暮色朦胧中上山。 在山脚下,他遇到下山的王家子,这才晓得王老太爷先时上了山,今晚要留宿寺中。 道痴原本略显急促的脚步,变得迟缓起来。因王老太爷上山多次的缘故,道痴也见过他多面,总觉得他打量自己的目光略带深意。 今日在灵堂前相见时,这种感觉越发强烈。 可他自问平素行事,也没有显示哪里不对之处,为何那老爷子打量自己的眼神一次比一次古怪? 思量一番,道痴终是猜不出缘故,便就撂下不想。 他脚下频率已经恢复如常,既是想不明白,就不要想。虽说他很满意目前这种平淡如水的悠哉生活,可也不是怕事的性子。最多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 州城,西北,王家十二房老宅,上房。 因王青洪晚归的缘故,晚饭用的晚,这会儿才撤下饭桌。 待儿女们都下去,王青洪压下心头涩意,开口道:“慧娘,是不是该使人将四郎接回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