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56章老子的生平事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章老子的生平事迹 (第3/3页)

代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政治上的“有为”而言的,在老子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增加。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越是难以心服口服。

    老子强烈反对“有为”的政治。他说,大路很平坦,君主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了,弄得农田全都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统治者还穿美服,佩带锋利的宝剑;统治者吃厌了精美的饮食,却还要搜刮更多的财货。针对这个问题,老子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指的是,统治者在管理人民时采取顺其自然的手段,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这样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反抗行为相对也就较少。反之,越是“有为”政治,给民众带来的压迫越多、压力越大,人民的反抗也越激烈,不利于政权的巩固。

    《道德经》中的理论除了被用于治国和修身,还被广泛运用于兵法甚至中国武术。说《老子》是太极思想的源头其实不是很确切,老子吸收了《易》的阴阳理论,结合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和参悟,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具体的有关宇宙万物起源的阴阳理论。

    而在兵法、武学中引用阴阳理论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惯例,不仅武学中运用到《老子》,在兵家理论中也深受《老子》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兵家论著最有名的要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了,然而,《孙子兵法》中的很多兵家理论也可看出老子的道家理论的影子来,比如“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其中蕴含的虚实相生相克的道理,与老子的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如出一辙。

    因此说,《老子》一书对历代的武学家、兵家都有很大影响,甚至有人说《老子》就是一部兵书。那么,《老子》这部书中究竟阐述了怎样的兵家理论呢?《老子》第三十六章讲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章讲到得与失、兴与废、强与弱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包含了兵法中的基本理论,就是弱兵遇强军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之策以化解自身危机。

    当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时候,要如何保存自身,甚至反败为胜呢?老子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就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也是“大道无形”的另一种阐述,即当对手想找到自己的弱点时,却连个人影都摸不着,自己根本就不肯暴露在对手面前,那么自己的缺点也就不会被对手知晓,更枉论对手如何出击了。

    所以,尽管老子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老子》一书中也没有明确提及任何作战理论,但是《道德经》中阐述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基本原理,它的哲学思想适用于任何领域中。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陆续被翻译成了德文、英文、日文、拉丁文、法文等各国文字出版发行。迄今为止,《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经有了一千多种。

    多年以来,《道德经》不仅对日韩等亚洲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近现代的许多西方文学家、哲学家也影响颇深,其中就包括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等人。直到今天,《道德经》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822.htm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