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9章英雄虽老,宝刀未老 (第3/3页)
,可怕的是下雨之前的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公孙衍光打雷不下雨,目的只有一个——大造声势。 声势,用正面的政治术语讲是舆论,用反面的政治术语说就是谣言。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相信它,甚至甘愿为它而献身。 在公孙衍大造声势下,为了自己利益的齐国抓住第一时间行动,将相印交给公孙衍。历史之所以没有理性,因为人都不相信自己,而是以他人的行为为准则办事。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趋之若鹜”,就用来形容这种现象。齐国当了第一只野鸭子,燕国和赵国不服气,也赶紧送相印给公孙衍。 都说“有名自然有利”,公孙衍坐在家里什么都没做,最后却身居高位,这一切恰好印证了这句话。陈轸略施一计,就让公孙衍拿到齐、燕、赵三国的相印,又被魏国重用,这一招实在是高明。 大造声势下,公孙衍重新位高权重,见多了一个外援的陈轸安心回去秦国。 魏国已经和齐、燕、赵这三个国家联盟了,可以不在乎楚国。楚国孤立无援,陈轸就可以从中获利,游说楚国依附秦国。 陈轸由楚国返回秦国这一年,正值韩、魏大战。这两个小国家虽然国力不强,但求胜心切。两国打了一年多,互有死伤,但为了决出最终的胜负,两国继续再战。 都说合纵难是因为人心诡诈,各国都只为自己存活,韩、魏交战的例子就很明显。韩、魏大战,互相削弱对方,秦国窥伺间隙,必然趁火打劫。然而,朝臣意见不统一,有的提议出兵,有的不同意。秦惠王委决不下,陈轸恰好回到秦国。 如果是往常,秦惠王会咨询陈轸的意见,现在却有些犹豫,因为他不知道陈轸的心向着谁。 俗语言,长久不见感情必疏,秦惠王也是这么想。秦惠王召见陈轸,脱口就问陈轸:“你在楚国待了那么久,想念过秦国吗?”(《史记·张仪列传》)秦惠王的言外之意是,你陈轸还是秦国的臣子吗? 最大的怀疑莫过于秦惠王这句话,最大的试探也莫过于这句话。这句话很灵活,秦惠王为自己留了退路。秦惠王用一句很棘手的话试探,陈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一个小小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越人庄舄。 故事是这样的,庄舄是越国一个地位卑微的人,却很有能力,他辅助楚国做官做到执珪的爵位。庄舄生病了,楚王想知道他是否想念家乡。中谢说,大凡思念家乡的人,如果生病了,他一定会操家乡的口音。只要派人前往探听,看庄舄说话是什么口音就行了。借这个小故事,陈轸想说他操秦国的口音,对秦国忠心不二。 唐人贺知章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陈轸已经说了一个故事,乡音变没变,秦惠王自然知道。 排除疑虑的秦惠王于是向陈轸咨询韩、魏的战事,陈轸接着又说了一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有两只大老虎,一大一小,正在吃一头牛。卞庄子看到后,操起大刀要杀老虎。旅馆里一个小子阻止卞庄子说: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吃出滋味后,为了独占牛肉,一定会争斗。两只老虎打架,十分残忍,凶的会被打伤,弱的会被打死。等到它们一死一伤的时候,你抓住时机,很容易就能刺死受伤的老虎。两只老虎都死了,外人不知道其中的过程,一定会夸赞你,说你杀死两只老虎。 老虎是假的,老虎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才是真的。秦惠王问国家大事,陈轸所指的这两只老虎,一只代表韩国,另一只代表魏国。陈轸以两只老虎的争斗影射韩、魏之战,借此告诉秦惠王应该等韩、魏两败俱伤,甚至一死一伤时才插手干预,此时的利益才最大。 诸侯国自相残杀,秦国正需要这样的“好事”。凡是敌人的坏事,对秦国来说就是好事。秦惠王欣然采纳了陈轸的建议,静静地看着两只老虎相斗,他也因此而厚遇陈轸。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12.html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