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40章秦国跨时代的进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0章秦国跨时代的进步 (第1/2页)

    关于秦国为何能够取得战争最终的胜利,历史上众说纷纭。一连串的事实表明,秦国最终能够荡涤东方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大帝国,并非只是一两场偶然促成的。

    在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过程中,宗族制度无疑在逐渐地崩溃,并且随着这种崩溃,曾经被残酷镇压和束缚着的大小宗族,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解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相对自由的农民阶级,自耕农这一概念被逐渐推广开来。

    那么,什么是封建的、相对自由的农民阶级?或许在当时看来,只是个可忽略,可任意蹂躏和践踏的阶层,统治者甚至很少注意到他们,但是他们反对诸侯割据,渴盼天下一统的愿望,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暗自增长,成为冥冥中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另一种力量的兴起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和农民阶级相对的地主阶级。当然,地主阶级的兴起只是数量上的,在力量上还远远不及原来的领主强大。因而地主阶级的分裂割据,比起领主的割据称雄而言,困难更大。历史具有相似性,但是却绝对是无法回头的。它如同一汪春水,一旦向前而去,纵然遇上无数次的浅滩险阻,也必定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于是,以往的分而治之的宗族制度,一旦瓦解也定然难以再复辟。只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是合乎时代大势的正确举措。

    地主阶级一统天下的决心和农民阶级天下统一的愿望,历史性地结合到一起,战国200年时间内,竟然诞生了7股这样的势力,于是,由哪一股势力去完成天下一统这个使命就成了历史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

    事实证明这一股势力就是秦国。当然,秦国能够率先完成这一宏伟的转折,与秦国特殊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秦国的地理位置很是偏僻,远在西方的苦寒之地,各项事业都远远地落后于东方诸侯国。尤其是比起当时的东方,孔子的故乡所在地——齐鲁之地,秦国更加显得落后。但是秦国人并没有甘于落后,而是在一次次渴求中,取得了让东方六国为之侧目的成就。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国人开始逐步废除了人殉葬制,这一残酷制度的废除,标志着秦国在文明进程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秦献公七

    (本章未完,请翻页)

    年(公元前378年),秦国开始出现了市,商品贸易的发展,使得秦国能够互通有无,在促进了秦国商品交通的同时,更促进了秦国信息和人员的流通往来。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国颁布法令,学习东方六国,开始有户籍,人口得到控制,国家秩序开始逐步确立。

    然而,秦国跨时代的进步真正始于秦孝公时期。当时远在强大魏国的商鞅,报国无门,屡遭陷害,无奈背井离乡,来到秦国。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商鞅一来到秦国,便受到雄才大略的秦孝公的赏识。两人一拍即合,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由此开始。在这场变法中,秦国制定了许多法令,并逐步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秦国人开始铸造并使用货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秦国从落后、野蛮、封闭的羸弱小国,一举成为战国最为先进、文明、开放、强大的国家之一。

    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秦国改革力量,即封建势力。相对于东方六国,秦国的腐化势力是最为薄弱的。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秦国变法,有利于新的制度的实施。秦国的地主阶级最先向原先的领主残余势力发起进攻,农民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