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1节 (第3/3页)
丁入亩之后,新的户口统计,统计到了大量隐户;清中期的实际控制面积包括了东北、西北、草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等地,百姓对这些地方进行开垦,耕地达到了前朝的两倍;因为人口压力,劳动人民绞尽脑汁进行套种,提高产量,甚至弄出了两载十三收这样的绝活…… 红薯、土豆、玉米当然也有功劳。更多的主粮作物丰富了农民的选择。农民能在灾荒年间补种更多种类的作物,还能利用贫瘠的土地。套种增收技术也能将低产作物换成这三种高产作物。 但将清代劳动人民用苦难、聪明、勤劳铸造的奇迹,全部归功于三种外来作物,朱襄作为农学人,自然是不会犯这种错误。 可即便他知道土豆不是什么穿越神器,推广了也不可能让所有勤劳耕种的百姓饿不死,他还是泪流满面。 确实,在没有现代技术加持下的土豆,就仅仅是救荒作物。 但战国时代,还没有“救荒作物”,甚至平时吃的主粮、蔬菜都极其匮乏。如果遇到了灾荒绝收,农人没有任何补救的办法,只能挖杂草、啃树皮、吃泥土。 救荒,就能救命啊! 就算救不了所有人,救下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甚至几十万的人,都是活生生的命! 朱襄想起了自己随着蔺相如在赵国各地赈济灾荒时,看到的那一幕幕的惨景。 他空有一身知识,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闭上眼不去看农人绝望的神情。 如果那时候有土豆,我能救下多少人? 以老百姓们自己的勤劳自己的聪慧,只要告诉他们土豆种植的好处和坏处,他们自己就能摸索出最大化利用土豆活命的技巧,规避土豆的风险。 正如古籍记载的,灾时大规模种植,灾后变成零散种植,这就是老百姓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太好了,真的太好了。” 自从“复活”之后就几乎没掉过眼泪的朱襄,脸埋在手臂上泣不成声。 第14章 肉酱土豆泥 朱襄是孤独的。 他的痛苦和快乐有时候只有、也只能他一个人静静品尝,慢慢回味。 不过他已经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遭遇了那么多困难,心性坚韧,很快就稳住了心神。 朱襄擦干眼泪,又招了一个土豆出来,仔细观察。 系统中每次奖励的良种是一千个,取出来就不能重新塞回去,而且只会出现在朱襄手中。但土豆不需要整块种植,朱襄算是小小占了系统的便宜。 “中薯二号?”朱襄初步判断。 他去系统里翻找了一下,系统只给良种,居然没有种子特性和培育要点说明书。 朱襄再次发现了这个系统有多坑。 良种只是更好的种子,不是什么神仙种子,丢进土里就能收获。土壤、肥水、温度……一切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良种的种植效率。 而且不同的良种抗病毒病虫害不同,对寒暑旱涝的耐受力也不同。能不能自行留种,自行留种后多少代会退化,这些都是问题。 满满的问题! 若对良种的情况一无所知,顶多能收获个两三次,良种就会变成劣种。这样的良种除了装逼,毫无意义。 “系统,就算没有说明书,好歹回答一下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朱襄焦急道,“不然那你这个良种系统不是坑人吗!” 系统没回答。它真的没有智能辅助功能。 朱襄只好自己动手,把系统边边角角翻了个底朝天,任何文字、图标都用意念点击了一遍,居然真的点出一个新功能——他只要将良种种植成功,收货时就能获得这个种子的详细资料。 朱襄将土豆抛起又接住。这个系统真像他大学时的网课系统。不主动去学习,就什么都得不到。 “以后得多去几次山上了。”朱襄琢磨。 种子出现需要合理的借口。 他为了寻找和培育良种,经常去山上撒种子让它们野蛮生长,也会去寻找新的可食用植物回来做实验。他还拜托了来往的商队,见到稀奇古怪的食物种子,一定要给他捎带一份。 虽然见效甚微,但周围人已经习惯他的“怪异行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