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寒门之士[科举] 第212节 (第2/3页)
磨杀驴太早了些。 可有内阁之命在,李如松才不管朝鲜国作何想法,依柳贺的推断,日后倭国再进犯的话,以朝鲜今日之态度,明军置之不理也有充足的缘由。 论兵强马壮,明军强于倭国,此次又是乘胜追击,不久后便进入倭国本土。 倭军自是竭尽全力去抗衡,明军入境时,其国人哭嚎声一片,更有通大明官话的官员称,倭国是大明的不征之国,大明如此进犯,实在是不仁不义! 听得此言,浙江、福建二地的兵卒们大怒,当年倭寇进犯二省时,杀了多少大明百姓,烧了多少房子,竟还有脸在他们面前说仁义! 倭国人又哭道,那些恶事尽是倭寇所为,他们只是些无辜的百姓,不该遭此劫难。 不说明军入倭国并未肆意烧杀抢掠,仅这些话就听得大明兵卒十分生气:“此事的确非你们所为,可倭寇抢夺的财物,你们没有用吗?” “我家祖辈积攒的家财,你们供自己的儿女吃穿,你们又说,坏事不是儿女做的。” 论讲仁义二字,大明兵卒的确讲不过倭国人,因倭国人嘴上所讲与心中所想完全不同。 “倭国人满口仁义道德,其人却是天底下最不道德。”李如松叹道,“若倭国能投降,并写下不再犯的国书交予我大明天子,再奉上几个银矿,我大明仁义之军,倒也并非不能原谅。” 李如松的条件其实十分宽和了,内阁允他行事时,也不许他伤百姓,只是要他以大军之压力逼迫丰臣秀吉服软罢了。 倭国在外横行霸道惯了,却从未想过有一日明军会进入其本土,眼下正逢战国之乱结束,倭国本土已遭遇了许多战事,丰臣秀吉也不愿再来一场。 外战赢不过大明倒也罢了,内战若再输,必然会影响其对倭国的操控。 最终,这一战的结果是——大明赢下了倭国数个银矿的控制权。 天子与内阁十分仁厚,倒也没有叫倭国将银矿的收益尽数奉上,只是令其每年奉献一部分而已。 这一部分的数量……客观来说,不是特别少。 金钱驱人奋进。 至少在柳贺任首辅之后,各地的边军防范倭国都十分卖力,毕竟没有谁会和钱过不去。 若有官员捧着祖制说话,到了年底,柳贺便将那些要钱的衙门前往那官员家中,要祖制,或者由他来解决钱的问题。 二选一,很公平。 摄于柳阁老之威,众人敢怒不敢言。 这一战打下来,倭国,或者说整个东亚平静了数年,倭国一直不敢轻易来犯,而靠着银矿的收益,大明朝廷经济运行更为顺畅,白银不足的问题多少有所缓解。 第271章 番外七 番外七 镇江府上下近日都在商量一件要事,此事最开始只是自官场上传出,没过多久,民间传闻也渐渐多了起来。 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柳贺已向天子请退,上了足足八十封疏,天子终于允他告老还乡了。 告老……其实柳贺倒也算不上十分老。 他三十岁当的阁臣,之后当了十年次辅,又任了八年首辅,至今不过五十岁而已。 别的不说,即便在此时的内阁,他也不是年岁最大的一位。 申时行去首辅之职归乡后,朝臣们原本以为柳贺要在首辅任上干到年老,可谁知柳贺干首辅的时日还不如申时行长。 在他任阁臣期间,万历年三大征皆以胜告终,且因明军勇武,朝廷所付的代价并不算大,又“借”了倭国银矿,反而收获颇丰。 开海之事堪称万历十年以后的最大事,此事令朝廷获得了丰富的收入,促进了整个大明朝商贸的繁荣,百姓的生活的确一日比一日富足了起来。 在这期间,因生活富足产生的爱攀比、奢靡之风,柳贺作为文坛领袖积极加以纠正,他纠士风,纠文风,为朝廷选了一批出众的官员。 他仍延续了张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对两法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 除此之外,因商贸导致了大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