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文豪文原配不干了 第37节 (第1/3页)
多难兴邦,出自《左传.召公四年》,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民奋发图强,振兴国家,实际上暗指的就是当下的国家现状。 这时候的学生,是真正的社会高精尖人才,招考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学识,还对这些考生的政治素养、实事敏感性等方面,有所考察。 陈知意之前做过一版试卷,那时的作文题目是“论青年救国之方针”。今天的题目所想考察的,其实大差不离。 如今这道关于国家的难题,不知道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他们思索这些问题时,因为自身孱弱,而前路又不见光明,大多数时候都会感到茫然,对前路充满着不自信。 陈知意也思考过这一类问题,而和这时代的人不同的是,她心里是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 且这个答案,还是经过历史验证过后的,最正确的答案。 再也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对国家光明的未来如此笃定了,毕竟她是真的亲眼见证过的;也再也没有一个人,对当前的华夏该踏上怎样的一条道路,知道得如此清楚明确了。 写完前面的题目后,陈知意在心里略打了一个腹稿,下笔先渲染了几句之后,引出了一个“破而后立”的观点。 江山秀丽叠翠峰岭,我的国家如此壮美,哪个愿臣虏自认? 多难兴邦,这个国家此时所承受的所有磨难,都只不过是为了后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横空出世,做下铺垫罢了。 而这破而后立,到底是要如何一个“破”法,陈知意心里很清楚,现有的国情下,这个“破”真的就指的是将之前的社会阶级全部打碎,从下到上,来一场彻底的变革。 一时间文思泉涌,下笔不断,匆匆申述完,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她脑海里浮现起的是“兴邦”这两个字背后,重若泰山的种种努力。 很多人一辈子的愿望就是能看到这个国家强大起来的模样,但其中一部分人,却是一辈子都没能等到这个愿望实现的那天了。 如果可以,陈知意真想亲口告诉一下这些人,国家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强盛。 写到这里,她一时没忍住,往文章里添了一句,她曾经在新华字典上看到的造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在你们为之流血牺牲的,那个安定的社会里,不论职业,每个人都会有着光明的前途。 陈知意写得投入,一时间都没有注意到,监考的那位教授一直站在她身后,屏住呼吸看着她写完这篇文章。 第44章 三天的考试时间过得很快, 除了历史让她稍微有点不确定之外,其他的几科陈知意都自觉考得还行, 发挥出了她正常的水准。 之所以历史不好,也是有原因的,这就像学过不标准的英文发音的人,再纠正起来,总是要比什么都没学过的人更难。 陈知意上辈子本来就学过一遍历史,早就对一些历史常识有了个固定印象, 而这辈子的历史,除了走向和上辈子大致相同之外,却几乎给大半历史名人和事件都换了个名字, 对她来说记起来就格外困难。 燕京大学是自主招考的第一波, 后面还有几所学校要考,但离得最近的一场考试, 也是在一周之后了。 她向来很懂得劳逸结合的道理,清早起床后, 干脆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散步去了燕京日报,打算把这段时间的读者来信搬回了家。 用“搬”这个字,绝对不是夸张, 之前有关北美独立一事的讨论, 让《保罗》彻底在全国范围内都火了起来。 如今的《保罗》已经不只是在燕京日报上连载了,全国各地大多数城市,都在实时的转载这篇小说。 这样的火爆除了给陈知意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外,还让容与这个笔名的名气直线上升, 具体表现在如今寄到燕京日报的读者来信, 已经越来越多了。 多到丁思常写信来感叹, 燕京日报杂物室光是装容与的信,都要装不下了,到现在已经不得不定时清理,不然这读者来信真是要淹了他们报社。 陈知意这个形象,就连当初和丁思和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都不敢认她就是容与,更别说其他人了。 报社来来往往那么多人,大多数人都看到了丁思周到的出去接人,还带人去了杂物室,但却愣是没一个人往她就是容与上面想过。 “这边是已经整理出来的信件。” 陈知意粗略的看了一眼,随即眉头皱了起来,这数量怕是翻个三天三夜也翻不完。 大多数都是一些吹捧之词,拆开了几封信后,其中一封引起了陈知意的注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