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世界冒充神灵的日子[快穿]_第7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8章 (第1/2页)

    小学学制两年,允许留级一次,课程只有三项,《华夏》、《算学》、《通识》。

    小学之后,就是四年的中学。中学收取少许的学费和书本费,但对成绩优异者提供奖学金。中学前两年也属于通才教学的范围,只是课程从三门变成了五门,《语文》、《数学》、《历史》、《科学》和《劳动》。但后两年就被划分了不同的方向,学生根据成绩、兴趣和家境,可以选择进入文科、工科和理科学习。学校还提供选财算、匠艺、农学之类的选修课,供那些已经明确就业方向的孩子学习。

    接着就是大学了。不同于前两级,大学是首个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入学的学校,而且学费不菲,并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当然,大学对优秀者提供的奖学金也更为丰厚。当前大宋只有两座大学,一所新华大学,一所新夏大学。前者偏文,后者偏理。两所学校的校址都暂时建在一艘船中,比邻而居。

    新华大学中的老师名单有数十位文人大儒挂名,莘莘学子挤满了课堂。而隔壁的新夏大学老师包含邓光荐在内只有小猫两三只,学生也暂时只有邓光荐的弟子,比起大学更像是邓氏私塾。

    这还真不是宋人都不重视理科,否则也不会有新夏大学的诞生了。主要原因还是理科对宋人来说是门新学问,大部分学子的学习进度还停留在中学、甚至小学程度,大学教程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听天书,哪怕这版大学教材已经是被极力削弱的。

    在文天祥和陆秀夫的预想中,接受完小学教育的孩子就有了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也能阅读简单的文书、进行日常计算。如今小学学堂也是最拥挤的,虽然本意是针对幼童,但如今的平民孩童普遍缺乏教育,第一年的小学课堂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十四岁以下的平民孩子。

    进一步接受完中学教育的孩子,毕业时正好是十二三岁的年纪。这也符合日常认知,普通人家的孩子这时就必须分担家庭责任了。他们在中学,尤其是后两年的学习可以让他们快速地具备一技之长,不论是去商铺、工坊中做学徒、还是跟着父母耕田纺织,都有了很好的基础。

    但中学是收费的,就算费用不高也肯定会有部分家庭选择让孩子辍学。尤其是那种孩子多的家庭,父母长辈会选择合力把长子或长孙供出来,其他孩子则被放弃。陆秀夫建议朝廷在加强宣导之外,每年可以给成绩优异者推荐工作。人都是务实趋利的,只要看到真切实在拿到好处的例子,愿意把孩子送入中学的家庭就会越来越多。

    只要有一半的孩子能进入中学,他们的努力就算是成功了。

    至于读大学,那就是少数中的少数了。能进入大学的学子要么起码是小康之家、要么自身聪慧好学。但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