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3 (第2/2页)
洪大少觉得这话变相肯定了太史公属于河津,心中暗暗高兴。 进入祠堂,学生们分散参观,多数都跟着马主任听故事去了。洪鑫垚看见陈列柜里摆着竹简,问方思慎:“那玩意儿是真的吗?” 方思慎走过去,扫一眼便道:“这就是现代制作,连仿古都不算。竹片整齐划一,清漆透明匀净,系的尼龙线,明显是工业产品。字迹如此工整,喷墨印刷的。” 洪鑫垚低头看看,也发现自己的问题太白痴,却又不死心,追问:“那要是仿古,能看出来?” “分什么情况,有的能看出来,有的看不出来。”想起之前答应给他解释竹简造假的事,几天相处下来,这号称学生的人实际比自己这个老师要有城府得多,何况时日已久,说点常识没什么关系,便道:“一样东西,不管多么特别,总会打上地域和时代的烙印。”看洪鑫垚听得认真又有点费劲,慢慢往直白了讲。 “比如一枚竹简,我们推断它属于汉代的河津,凭什么呢?竹简上多少会带有泥土,通过分析土质成分,就能得到一个证据。河津并不产竹子,那么当时竹简以什么地区的竹子为原料呢?通过验证材质特征,可以得到另一个证据。至于年代的测定,虽然现有技术还做不到十分精确,误差也可以控制。另外,竹简上有字,写字的墨和竹子是否同龄?这又是一个重要佐证。” 洪鑫垚点头。 “这些都是看不出来的,得有机器才行。但是材质的色泽形状、字体的风格内容,这些肉眼就能辨别,有经验的专家据此也能看出很多东西来。” “那到底是真是假,不就有办法分出来吗?” 方思慎摇头:“如果有人存心造假,而碰巧这个人又非常懂行,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物质条件,就真可能做出以假乱真的竹简。假设我手里有汉代竹片,比如从陪葬的竹器上散落下来的,我把它削成竹简,刻上文字,如果有古墨的话,写更好,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埋一段时间,再碰巧挖出来……” “那就可能既看不出来,机器也查不出来了吧?”洪鑫垚点头表示明白,又问,“费劲巴力地,搞这么个假玩意儿做什么?很值钱吗?” “有多值钱,现在还说不上。不过自从‘金帛工程’大规模收购古玩市场和民间的竹简,价钱确实节节攀升。但是它们最大的价值,还是学术上的,可以与现有文献互为参照……”方思慎心想:古文献研究到如今,可说精深熟烂,要出新成果、大成果,获得新材料是最佳捷径。所以某些人才会铤而走险,没有材料便创造材料,希图借此标新立异,一鸣惊人。 不再往下深入,换个方向解说:“上面的假设,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更具体的就说不上来了。因为我不做田野考古,主要整理分析文献。挖墓、发掘遗迹等野外作业,我是不会的,只看简帛摹本和拓片——就是将竹木简、丝织品上的文字照样描下来,还有石碑青铜器上的文字用纸复印下来,我看这些东西。” “那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是从摹本字迹上看出一点问题,就想瞧瞧竹简原件。其实凭肉眼并无法确证,只是没想到,撞破了现场交易。” “咦,人赃并获啊!这你还吵不过别人?”洪鑫垚心道:太笨了。 “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