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南北之战 (第2/6页)
牧民族的泛称。中国发现的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氏族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姜、羌二字本一字之分化,甲骨文中也经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姚苌,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苌跟随姚襄四处出兵,在军旅生涯中锻炼出一定的实战能力。时前秦强大,称霸关中,357年,姚襄谋取关中失败,被前秦所杀,姚苌只好率姚襄余众投降前秦。苻坚夺权自任大秦天王后,任命姚苌为扬武将军。 慕容垂、姚苌投降前秦的方式虽然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非自愿投降。二人都希望苻坚伐晋,动机非常好分析:如果伐晋成功,实施仁政的苻坚肯定不会亏待他们。如果伐晋失败,更是二人所期望,那样二人可以趁机复国。 当一个男人决定干一件大事,家人、亲人全反对而仅有酒肉朋友支持时,就要慎重了,特别是中年男人,一旦迈出错误的一步,留给自己纠错的时间都所剩无几。而此时的苻坚,被雄心冲昏了头脑,见鲜卑、羌二族贵族支持自己,下定了南征的决心。 其实,老王认为,无论慕容垂和姚苌是否支持,44岁的苻坚仍会坚持圆一下登上整个华夏至尊宝座之梦的,在人均寿命仅40岁左右的魏晋南北朝,他等不起。二人的支持,仅是苻坚自我构架的内在心理支撑和外在借口而已。 383年5月,大秦天王苻坚颁布动员令:一是悉征国内公私马匹;二是平民10个男丁中抽1人参军入伍;三是门第较高的良家子弟,年20岁以下有材勇者,直接招入御林军封为军官(皆拜羽林郎)。为国出征参军还得看门第,可见古代的平民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兵虽多,但比起统一北方时将帅班子的豪华阵容,这次的指挥系统却逊色很多。 丞相王猛(诸葛亮)已经去世。车骑大将军邓羌(关羽)也于4年前即379年去世。右大将军杨安(马超),也早已去世。骁骑将军吕光(赵子龙)?4个月前被苻坚派去西征西域去了。这一去就没回来,肥水之战后他顺势在西域创建了一个新的帝国-后凉。本次出征的名将,只剩暮年的张蚝(张飞),和卫军将军、荆州刺史梁成(冯习或张南)。 一样的丞相(诸葛亮/王猛)不同意攻打定都南京的政权(东吴/东晋),一样的将星陨落或外派(关羽、马超、赵云/邓羌、杨安、吕光),刘备在与东吴夷陵之战中败死的教训……但凡苻坚研究点历史比较学的话,还会不会发动这场不详的战争? 历史比较学?那个学术大咖著作中的名词?没有,老王自己创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杨骏/曹爽、司马玮/韦昌辉、檀道济/岳飞、尔朱荣/朱温、高欢/曹操;二世而亡的王朝 超强帝国/秦 汉/隋 唐/;三国分晋(韩赵魏)/三国归晋(魏蜀吴)…… 不管怎么说,前秦一支庞大的南征部队迅速组建起来。这支部队共有90余万人,组成成分十分复杂。有苻坚的氐族人,也有汉、鲜卑、羯、羌等北方各民族的青壮年,可谓一支多民族联军。 南征队组建完毕后,苻坚下达了全面进攻东晋的命令。 383年8月,苻坚亲率90万多族联军从长安出发南下,其中步兵60万、骑兵27万、皇宫禁军(羽林郎)3万。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军7万,从巴蜀长江顺流东下,欲效仿西晋灭东吴之战,造成水陆并进之势,会攻东晋首都建康。 人一上万,无边无沿。这支90余万人的远征军可谓气势磅礴,从长安向南的大路上,步兵、骑兵、车辆、马匹、辎重,烟尘滚滚,旗鼓相望,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千里长。苻坚豪气顿生: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383年9月,远征军主力到达河南项城,也就是后世袁世凯的老家;巴蜀的水军也正沿江顺流东下,一部分部队从黄河北到达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市,兵锋直指江南。 消息传到东晋首都建康,整个朝野上下被恐慌气氛所笼罩,晋孝武帝司马曜和众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毕竟,不用说是近百万大军,就是百万只蝗虫飞过来,也够南方受的。 谁也不想江南陷落于异族之手,如何对抗苻坚的这97万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